华沙时间9月9日晚间至10日凌晨,波兰方面报道先后有19架无人机穿越波乌边境,“侵犯”波兰领空。波军方紧急动用本国和北约防空系统,击落部分无人机并关闭相关空域和多座机场。波兰总理图斯克称,进入波兰领空的是俄罗斯无人机。事件发生后,波兰同时在政治、安全和军事方面采取了双边和多边举措,反应强烈。作为北约东翼最反俄、国防实力最强以及北约驻军最多的国家,无人机越境事件虽然没有造成军民伤亡,但已触发波兰及北约欧洲盟友们的安全敏感神经。从事态影响和趋向来看,虽然形势可控,理性仍存,但该事件带来的战争风险外溢影响,将进一步恶化北约欧洲盟友与俄罗斯的不信任文化和安全战略互动。
波兰提请启动《北约》第四条
在无人机事件发生之前,由于8月份就职的波兰新任总统卡罗尔·纳夫罗茨基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对波乌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与现任中右派政府的意见相左。纳夫罗茨基将解决波乌围绕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遗留的历史问题视为持续援助和支持乌克兰的一个必要条件。近日,纳夫罗茨基否决了一项由总理推动的《乌克兰公民援助修正案》。这一举动在波兰国内招致了自由派阵营的强烈批评与指责。波兰副总理卡梅什表示,此举是错误行为,“削弱了那些不仅为乌克兰人而战,同样也在为波兰人而战的士兵的自卫能力”。在当前特殊形势下,波兰在援乌反俄议题上的国内政治分裂无疑将削弱其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共识与有效性。然而,此次无人机越境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波兰在内政和外交问题上尖锐的府院之争暂时搁置,转而联手为国家安全而战。当地时间9月10日凌晨三点,纳夫罗茨基和图斯克在接到警报后,均第一时间赶到了波兰武装部队作战司令部,并进行了会晤。而后在当天早上,两人在国家安全局进行了第二次会面。随后,图斯克召开了特别会议,纳夫罗茨基则在11日召开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以上举措直接体现出波兰对于此次无人机越境事件的安全敏感性和高度警惕性。与此同时,二者已在对于威胁回应的外部策略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在图斯克和纳夫罗茨基的共同倡议下,波兰已经正式援引和提请北约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进行紧急磋商。自1991年以来,《北约》第四条集体磋商机制仅仅被援引和启动过7次,波兰在2014年和2022年向北约提请过2次。此次无人机越境事件直接触发了波兰安全敏感神经,促使波兰再一次提出启动《北约》第四条。
推高乌克兰危机外溢风险
波兰击毁越境无人机一事之所以触动整个西方的敏感神经,一方面原因在于此次事件是自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北约成员国首次在领土范围内动用作战力量。另一方面是由于波兰作为北约东翼援乌反俄的急先锋,一旦波兰丧失理智,深度介入乌克兰危机,事态将可能转换成北约与俄罗斯的正面较量,后果不堪设想。这次波兰领空“无人机事件”极大地推高了波兰对俄乌冲突外溢的威胁感知,从而引发波兰强烈的政治与安全反应。波兰官方已明确将此次事件界定为“侵略”性质。波兰武装部队作战司令部称,无人机前所未有地侵犯了波兰领空,对波兰公民的安全构成了史无前例的真正的威胁。图斯克也特别强调,认为此事件系历史上俄罗斯无人机首次在北约国家领土上空被击落,这改变了当前欧洲安全局势。北约秘书长吕特说,波兰、荷兰、意大利等国军机以及德国防空系统均参与到击落无人机行动中。捷克国防部表示,今后几天将向波兰派遣三架直升机协助防御。出于空中安全考虑,波兰9日晚还紧急关闭了位于华沙、热舒夫、卢布林和莫德林的国内四个主要机场。在10日上午波兰针对9日夜间无人机事件采取的军事行动结束后配资炒股的注意事项,被关闭的波兰机场随即开放,除卢布林地区以外的波兰领空也已开放。与此同时,波兰还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外交手段以获得盟友的政治支持和安全承诺。图斯克分别紧急与乌克兰总统、法国总统、北约秘书长、意大利总理、英国总理、荷兰总理以及德国总理进行了通话,以寻求所有盟友的政治和安全支持。纳夫罗茨基则在10日高调晒出了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通话证据。不过,从波兰官方的最新表态来看,波兰政府的理性尚大于感性,并无扩大事态的主观意愿。虽然图斯克对众议院将此事件描述为二战后距离波兰最接近爆发冲突的时刻,但他同时也表示“没有理由相信我们正处于战争边缘”。纳夫罗茨基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之前公开表示:“我们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才能对局势做出适当反应。”此外,在法国倡导的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的援乌方案上,波兰总理已明确表示拒绝。以上表明,波兰高层对主动扩大战争持十分谨慎的态度。俄罗斯方面也是如此。克里姆林宫方面回应并坚持否定所谓“越过波兰边界”的无人机来自俄罗斯,同时表示俄方没有任何打击波兰境内目标的作战计划。总而言之,此次波兰领空“无人机事件”的事态总体可控,涉事方面皆缺乏主观扩大事态意愿。但在波兰和北约欧洲盟友看来,战火西燃的可能性警钟似已敲响。并且,该事件也几乎摧毁了美俄阿拉斯加会晤所达成的短暂信任。未来,北约欧洲盟友与俄罗斯更加频繁、尖锐的战略互动或将对美俄关系的进展产生更强烈的反作用力。(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教授)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