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章咪佳股票配资论坛是什么
7月8日14时30分,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教授去世,享年93岁。
大约18个小时前,原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唐葆亨先生在杭州逝世,享年99岁。
这两位,我们《文脉》专栏都做过深度报道,但直到吊唁时,才从家人口中得知,两位老先生是挚友。
1983后至1996年任院长期间,肖峰力排众议,提出将“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他带领那一代名师打开了美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气象:大刀阔斧地开辟出一系列新兴专业领域,破格引进、支持一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界的思想解放和探索实验,使杭州成为中国新艺术当之无愧的策源地。
相比肖峰,唐葆亨这个名字对公众来说可能陌生。这是一位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大师——杭州许多经典的地标建筑物:杭州体育馆,杭州剧院,笕桥机场,西子国宾馆,望湖宾馆……都有他的身影。
鲜为人知的是,1980年代,他们俩联手创办了美院环境艺术系,在这里,先后出了吴家骅、朱光亚、王国樑、王澍等历任“掌门”,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艺术学院。
展开剩余91%肖院长离开了,但他的肖峰艺术馆已经成沟了杭州新的文化地标。两位先生推崇的“美术建筑”概念,被他们的亲属、后辈继续秉持,更让这座城市受益良多。
今天,谨以此文对他们致以无尚敬意。
下篇:中国美院“跨界”背后的两个灵魂人物
1985年,((左起)浙江美院院长肖峰、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叶如棠、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倪松年和唐葆亨商讨浙江美院兴办环境艺术系事宜 图片由蒋纹提供
在得知肖峰先生去世的消息时,唐葆亨先生的弟子蒋纹马上反应过来:“两位老先生生前不仅认识,还是几十年来的挚友。”
蒋纹曾经在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省院”)与唐先生共事二十几年。从2012年省院60周年庆的一次访谈开始,她持续采访“唐总”一年,完成了传记《建筑师唐葆亨》。肖、唐两位先生的交往,她最早听唐先生谈过:1980年代,他们联手创办了美院环境艺术系。
个中细节仍然有些模糊:为什么唐先生会发起美院的学科建设?环艺是建筑行业的专业,当时文化部所属的美院,如何开办工科专业?
一路追溯线索,源头有一张时空网络:这个故事里,包含了1920、1940年代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先生、老校友,1950年代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渊源,1980年代风云际会的时代。
在1980、1990年代肖峰先生掌校时期,美院涌现出无限生机,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多元并举的艺术创造现场。
这其中一马当先、革故鼎新的一群人,是环境艺术系的创建者们。他们背后的灵魂人物,就是唐葆亨和肖峰。
1.
1982年夏天,赵阳(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美术系毕业后被分配回原籍杭州工作。进家门时父亲跟他说,比他还早一步就有一个电话来过了,想邀请赵阳去对方单位工作。
回电才知道,那是当年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省院”)的副总建筑师唐葆亨。此前赵家人都不认识他,但唐先生对赵阳非常了解:毕业的学校、专业,将要回杭州工作。“我们不能失去这个(招揽人才的)机会。”
那时赵阳家住在少年宫水电站附近,他当即跨上自行车,5分钟就到了位于安吉路18号的省院。原来唐先生的“情报搜集”工作,早在赵阳读书时就开始了:赵阳在中央工艺美院的老师——工艺美术家奚小彭、环境设计教育家罗无逸先生,都是唐葆亨1940年代在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求学时的学长。
1982年时,55岁的唐葆亨已经设计了浙江省体育馆(今杭州体育馆)、笕桥机场、杭州剧院等众多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是业内知名的建筑师。他跟赵阳一见面,聊的就是专业的契合度——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入了新一轮建设高潮,亟需大量相关的装饰设计人才。中央工艺美院当时是全国唯一开设设计专业的学校;赵阳就读的工业美术系专业,包含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的课程。
唐葆亨说省院计划成立室内设计所,希望赵阳加入以后领衔团队——有点遗憾的是,当年因为系统归属原因,毕业于轻工部所属院校的赵阳,最终没能调入建设部系统的省院工作。
但是唐葆亨先生跟赵阳说:“有一个事业,我们还可以继续合作。”
2.
某种角度讲,1954年出生的赵阳和1927年出生的唐葆亨先生是“同门师兄弟”。
唐葆亨一生推崇的“美术建筑”的概念,源自母校国立艺专的办学理念:1928年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创始之初,时任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优先设立建筑专业。在中国民众还把建筑设计师等同于泥瓦工匠的年代,学校聘请留法建筑设计师刘既漂先生来筹建建筑系。
国立艺专的创始人们认为,建筑是一种人类艺术的综合构成,“建筑之美即是各种美之荟萃”。他们希望通过以“建筑”作为载体的艺术运动,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
艺专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建筑教学体系,最初承袭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布杂”模式(Style Beaux-Arts,一种混合型的建筑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偏重建筑的艺术性。
从刘既漂先生白手起家成立最初的图案系出发,以“美术建筑”起家的建筑专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渐在实用功能、结构技术、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充实。国立艺专成功培养了江一麟、奚小彭、滕绍文、许以诚、朱保良、赵振武、罗无逸等一大批中国优秀的建筑师。
唐葆亨1946年考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建筑设计专业,系主任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先生;老师里,还有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教育家吴景祥,留日建筑师顾恒,工艺美术家庞熏琹,画家赵无极,雕塑家刘开渠等一众名师大家。
1951年,唐葆亨成为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建筑专业的首届、也是最后一届毕业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母校的建筑专业并入同济大学;1953年,实用美术系整体从杭州迁至北京,成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班底。
30年后赵阳在工艺美院上学时期,雷圭元、庞熏琹先生都曾是他的专业指导老师。
3.
1982年唐葆亨跟赵阳说他在谋划的大事业,就是恢复浙江美术学院的建筑专业。
1980年代初,浙江省启动改建一系列重要的涉外饭店,包括黄龙饭店、华侨饭店、汪庄、刘庄……省院是重要的执行主体,但是这些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室内设计工作,全部需要从北京引进人才——当年奚小彭先生已经在北京主持成立了中央工艺美院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在全国供不应求。
而南方院校的相关教育还是一片空白。国家建设部希望浙江美术学院能够创办相关的设计专业,时任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局长的张钦楠先生,就找到老朋友唐葆亨商量此事。
没有人比唐葆亨更适合促成这项事业了:此前在省院工作的30年里,他一直在浙江大学担任建筑系的课程老师,与其说是授课,不如说是“布道”,在建筑被理解成“造房子”的时代,他希望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建筑与美学的关系。就像他自己当年接受的教育一样。
美院的建筑专业“离去”了30多年后,现在终于有了回归的机会。唐葆亨意识到,有幸促成这次“回归”,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也是莫大的责任。他开始马不停蹄地奔走。
这件事情在当时非常困难:最大的阻力首先来自“工学建筑”的概念,建国以后受苏式教育体系影响,“建筑专业”向量被划归在工科范畴。主流的观点也认为,建筑设计与艺术不同,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满足功能、工艺、结构的需求,需要大量的工科基础。
无论从哪方面讲,美术学院都不适合办建筑设计专业。更何况浙江美院当时归属文化部,跟赵阳去不了省院的困境一样,“跨界”培养人才谈何容易。
4.
有一整年的时间,两条线在同时进行:一方面,唐葆亨先生委托国立艺专时期雕塑系的校友、1980年代在浙江美院教务处工作的杨作友先生,代表美院北上,去部委汇报情况;他在背后运筹帷幄:调动年轻人加入,联络北京各方,作专业顾问……事无巨细。
另一条平行线上,这件事情得到了1983年新上任的浙江美院新校长肖峰的全力支持。学校派出从染织系毕业刚留校工作的王炜民老师,跟丝绸工学院借调来的赵阳一起参与到筹备组,当时大家形成的方案,是把美院将要新开设的专业定名为“室内设计”,暂时不出现“建筑”二字。
在今年缅怀肖峰先生的文章中,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形容先生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上,一位坚定而智慧的改革派”。
“1980年代中期,他大刀阔斧又不乏稳健地重塑了美院的学术风气和专业架构,开辟了环艺、美术史论、装潢、染织服装、工业设计、现代壁挂、综合绘画以及电脑美术等一系列新兴专业领域。肖老师本人是留苏的写实油画家,但他治下的美院,学术风气却最是自由多元。”
这其中谈及的“环艺”,全称“环境艺术设计”,正是唐葆亨先生想要在美院恢复的建筑专业,也是1980年代美院这批新兴领域中最早开始招生的专业之一。
“环境艺术”这个名字,今天大家都不陌生,当年却是前卫的理念。1984年,南、北两大美院几乎同时提出了“环境艺术”这个专业概念:留日归国的张一曼教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立环艺专业。
浙江美院这边,在时任学校副院长赵宗藻先生的推荐下,肖峰院长聘请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的吴家骅,来执掌室内设计专业——这位当时深受现代文化思潮影响的青年老师,很敏锐地提议,把新专业的名字“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他有个“一道墙”理论,至今很出名:“墙里面叫室内,外面是建筑,整体就是‘环境艺术’。墙里墙外,我们都管。”
1984年,浙江美术学院成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第一届大专班。办学采取委培机制,什么单位需要建筑设计人才,各自出学费培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个班一开就十分火爆,用人单位等不及五年、四年,学生们在三年里高强度完成学业,立刻投入城市建设中。
5.
2025年春天,米兰。国际著名设计师、装置艺术家陈耀光的作品镜面装置作品《礼物》,在米兰设计周上落地米兰大学中央庭院。
陈耀光就是1984级浙江美院环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之一,1987年毕业以后他曾经在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7年,后来成为独立设计师、艺术家。
俯瞰《礼物》的造型,是一个巨大的圆;看上去好像是用东方人青睐的一种圆满形态,来展示春天的花卉。但是“蛋糕”被“切割”了一块。
陈耀光称这件作品是“完美有缺”,“(有缺)是人生中相伴最永恒的一种‘完美’。这种东方的写意带着谦逊,它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享的愉悦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美院美术建筑教育最重要的理念。1980年代,环艺系进门的墙上有一句slogan: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既在谈有限的“墙内”,更在谈“墙外”无尽的大自然。
环艺系的老档案里有一张照片:1985年,肖峰、唐葆亨和当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叶如棠、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倪松年在美院商讨兴办环艺系的相关事宜。
从1984年浙美环艺专业成立,肖峰院长就聘请了唐葆亨先生作为客座教授,商讨教学大纲,编排课程,上课,作论文答辩组的老师,唐先生几乎全程参与了早年办学的每个环节。
这张照片上,没有出现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是戴念慈先生。当年杨作友先生一趟趟地到国家建设部汇报,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的戴先生给予了非常多的支持。
也差不多在创办美院环艺专业的同一个时期,1980年代初期浙江省特批建造重要的涉外饭店望湖宾馆,省政府邀请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设计建筑方案。
戴先生起先提出了一个“五塔”方案,五座15层高的塔状建筑鼎力相拥,形成“塔群”。唐葆亨先生当时陪戴先生在基地周边反复踏勘,主要是在比较“五塔”和保俶塔的体量关系。经过反复推敲,他们判断“五塔”体量太大,会对“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天际线轮廓影响很大,戴先生决定放弃这个方案。
这次睿智的“放弃”,也为保护西湖的天际线做出了表率。唐葆亨先生后来接手了望湖宾馆的设计,他最后选用的是建筑设计师董孝论的方案:承继了戴先生的十字平面,但把宾馆层数降低,东西向7层,南北向5层。这个今天杭州人都很熟悉的建筑形态,唐先生说,这是“站”在戴先生的“肩膀”上做出来的,它使西湖之滨的宾馆“望湖”却不“扰湖”。
俞元坤/摄
多年以后,东南大学的朱光亚先生为了设计吴山上的城隍阁,曾在山上放气球——用来观察和研究适合西湖风景的建筑体量和高度。
朱光亚先生,后来成为中国美院环艺系的第二位系主任。
6.
似乎所有的人都给串起来了:董孝论先生后来做了省院的院长,还经常和唐葆亨先生一起出现在美院环艺系毕业生的答辩委员席上。而那位“挖掘”出吴家骅的副校长、著名版画家赵宗藻先生,是前文接到唐葆亨先生电话的赵阳的父亲。
1989年浙江美院环境艺术系正式成立。在经历了吴家骅、朱光亚、王国樑、王澍等历任“掌门”的努力以后,当年的环艺系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艺术学院。
在今天,”环艺”是一个稀松平常的专业名称,多少1982-1984美院环艺系草创时期里的故事鲜为人知。这其中充满了名师、大家的身影,在那个“除了人,什么也没有”的时代,每个人都只是事业中的普通一员,在埋头坚持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工作。风云际会,当时只道是寻常。
特别致谢:
凤凰艺术 肖戈
《建筑师唐葆亨》作者 蒋纹
中国美术学院 宋建明教授 金捷教授 邵健教授 孟云生教授 应达伟教授
清华大学 陆志成教授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俞元坤股票配资论坛是什么
发布于:浙江省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